140年前外滩全景照拍出154万 可见建筑工地痕迹
一张约在1873年拍摄的上海外滩全景照,昨天由苏富比拍卖行在伦敦进行了公开拍卖,作品成交价为14.6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54万),大部分专家表示在预料之中。
老上海题材热正在向拍卖领域蔓延。由于外滩在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得拍摄外滩的全景老照片成了艺术市场上备受推崇之题材。去年9月,泓盛“江南桂月”纸杂文献专场拍卖会上,就曾推出过一幅1880年代外滩全景照长卷,拍出了23万元,买主为一位香港藏家。此外两幅分别于1924年前后和1926年前后拍摄的上海外滩全景图长卷,也均以23000元价格成交。
有意思的是,泓盛纸杂文献部业务主管王凯昨天告诉记者,晨报昨天刊登了140年前外滩全景照拍卖的消息后,昨天,他竟意外征集到了1961年上海邮电管理局出版发行的一套上海外滩建筑全景明信片。据他观察,这些年上海题材拍卖确实比较热,不少藏家开始分专题收藏,有的偏重人物,有的关注城市变迁。而且藏家在注重影像历史价值的同时,也更关注艺术价值。
他指出,影像专场这些年几乎已经被老照片所占据,因此老照片的身价扶摇直上,涨幅惊人。
全景照能找到两“建筑工地”痕迹
一处是正在施工的汇丰银行大厦,另一处是后来最受欢迎的“写字楼”
1873年,在近代上海波澜起伏的历史上或许称不上绚丽多彩,翻开那一年的大事年表,也找不到太多印象深刻的城市印记。
不过,如果你拿着放大镜在刚刚拍卖了154万元的这幅全景照片里寻找,你或许会看到两处“建筑工地”的痕迹……
其中的一处就是当时正在施工的汇丰银行大厦(Hongkongand ShanghaiBank),也是当年外滩地产史上完成的最大一笔交易:1873年11月13日,原华记洋行将所租地基中的一部分转给汇丰洋行,据说每亩的地价达到了白银7842.1两!
另一处“工地”则是丰裕洋行建造的两幢各高三层广五开间的姐妹楼(twin Fogg’sBuildings),在它落成之后,一度成为外滩边上最受欢迎的“写字楼”,许多著名的洋行在此办公。
其实还有一幢建筑是在这一年刚刚落成,这应该也是这张全景图片上建筑中今天唯一可见的一座,如今已经成为外滩源一部分的原英国领事馆。 1870年12月,当时的英国领事馆发生火灾,建筑全部被毁,重建的英领馆在1873年的春天落成,时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特意在花园里安置了一块石板作为纪念,落款日期正是1873年4月。
就在英国领事馆边上,还有一座不太起眼的木桥,它也是在这一年刚刚完工,桥的正式名字叫花园桥(Garden Bridge),又称“公园桥”,而别名我们今天或许更加熟悉:外白渡桥。据说是因为原先在这里的韦尔斯桥过河要收费的,而公园桥取消了收费,所以被取名“白渡”。
当然,这不是如今我们在苏州河口所看到的外白渡桥,那座木桥在上世纪初就已经被今天的铁桥所取代。不过既然有公园桥,当然也有公园。 1868年落成的外滩公园就在公园桥的南侧,而桥北则是上海最早一座现代化旅馆礼查饭店(AstorHouse),也就是今天的浦江饭店 (当然照片中的建筑也在上世纪初拆除重建了)。
还有一些建筑应该也可以在照片中读到:法国领事馆、圣若瑟教堂(St Joseph’sChurch)、上海总会(the ShanghaiClub)、江海关、别发大楼(theKelly andWalsh build-ing)、丽如银行 (the OrientalBank)、怡和洋行(the JardineMath-eson building)、规矩会堂(MasonicHall)、美国领事馆……遗憾的是,这些建筑几乎没有一幢像英国领事馆那样被保留到了当代。
回到1873年,如果我们再一次仔细研读一番这张全景照片,你或许会发现,那个时代的外滩建筑群还远不及今天这样壮丽,倒是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秀美和优雅。英国人甚至还在1860年代时在此修筑了一条滨江大道,种植了成片的草坪和树木,据说当年的英国侨民喜欢在夏日傍晚进餐前,在绿茵下的浦江畔招呼熟识的朋友,交换着新闻和商情。
所以,让我们感谢一个多世纪前的坎米奇以及其他的西方摄影师们,使得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能够拥有整个远东地区最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这比一张照片到底卖出了多少钱要有价值得多。